周小川下月卸任行長 10年貨幣總量翻5倍引爭議
作 者:程婕 來 源:北京青年報發(fā)表日期:2013-02-05
利率市場化改革尚未完成,或許是周小川這10年央行行長生涯的一大遺憾
65歲周小川下月卸任 任期內中國成全球“貨幣存量第一大國”———
“下個月,剛滿65歲的周小川將卸任中國央行行長的職位。他在這一位置上已經工作了超過10年。這10年,中國的金融業(yè)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金融危機也再次席卷全球。世界金融格局悄悄轉變,中國的地位與10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語。10年來,貨幣政策的每一次動用,都把周小川推向媒體關注的焦點。他收獲過喝彩,也引起過爭議,他備受美譽,也承受質疑。”
財經人物
主導國有商業(yè)銀行股份制改革
英國《金融時報》評價周小川是“中國最有能力的技術官僚”。而國有商業(yè)銀行股份制改革也無疑是周小川行長生涯中濃墨重彩的華章。
周小川剛出任央行行長時,國有商業(yè)銀行股份制改革試點即正式啟動,周小川擔任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。
“2002年,境外媒體對中國金融業(yè)有很多批評。有人說,中國的金融體系是個大定時炸彈,也有人說,中國的金融體系技術上已經破產。那時的銀行業(yè)不良貸款率高達25%,由于統(tǒng)計口徑的原因,實際可能25%都打不住”。這段歷史周小川記得很清楚。
2004年1月,注資國有商業(yè)銀行方案水落石出。令業(yè)內人士大吃一驚的是,注資動用了國家外匯儲備,而不是此前傳聞的所謂財政部發(fā)債1300億元直接注資。“注資是國有銀行改革中最難啃的一塊骨頭。但周小川繞過了財政這環(huán),用外匯儲備注資。這點體現了他的靈活。他是一個很現實的人。”有市場人士評價道。
在國有銀行改革過程中,市場上不時傳來“賤賣論”、控股比例多寡等爭議,但周小川態(tài)度非常堅定。他表示,國有商業(yè)銀行之所以選擇“股份制改革和發(fā)行上市”的改革路徑,是經過一系列慎重研究才選中的,主要是參照了國有工業(yè)企業(yè)實行股份制改革和公開上市的成功改革經驗。
經過股改,國有大行全都走出“技術性破產”的困局,使其在金融危機中經受了考驗。但是當工行、建行、中行進入全球市值最大銀行前10名的行列后,周小川卻表現得很冷靜:“銀行排名有好多種標準,市值是一種,此外還有營業(yè)額、總資產、核心資本等,即使市值也是動態(tài)變化的。我的意思是,中國銀行業(yè)的改革之路還很漫長。中國金融業(yè)尤其要特別強調與時俱進,強調有風險意識,什么時候都不能自滿。”
“人民幣先生”積極推動匯改
由于推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,周小川被媒體尊稱為“人民幣先生”。
周小川曾這樣介紹中國匯改的背景,中國的匯率體制改革實際上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,進入90年代以后有幾次重大改革: 1994年1月1日實現了官方匯率與調劑市場匯率并軌,4月成立了外匯市場,1996年實現經常項目可兌換。正在繼續(xù)往前走的時候,碰到了亞洲金融風暴,產生的一個問題就是如果匯率改革了,而機構還不健康,就會造成風險。于是,風暴過后,2003年10月,國務院確定了先進行國有銀行改革,同時逐步放寬外匯管制,推進外匯市場建設,然后再進行匯率改革的順序。
他總結說:“所以,這次改革不是迫于某種國際壓力,而是我國從自身改革發(fā)展的實際需要出發(fā)作出的重要決策。”
2005年7月,央行“出其不意”宣布開啟匯改,核心內容有三條:人民幣不再盯住單一美元,而是參照“一籃子貨幣”,同時根據市場供求關系進行浮動;匯率將是浮動的,但設定了合理區(qū)間;人民幣對美元一次性升值2%。
當時也不乏反對之聲,甚至有專家當面對他提出批評。尤其是外部對中國施加升值壓力,在一定程度上其實起到了反作用。周小川卻一再強調人民幣匯率改革的實施是“很有藝術性的”,“在這方面,我們主要是本著主動性、可控性、漸進性的原則。”
提出“超主權新儲備貨幣”引起世界關注
2009年12月,周小川入圍《時代》人物榜,主要因為他率先提出的“重建超主權新儲備貨幣”主張引起世界關注。
2009年3月23日,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央行網站發(fā)表署名文章,首次公開提出創(chuàng)建超主權國際儲備貨幣的新主張,他建議創(chuàng)造一種與主權國家脫鉤,并能保持幣值長期穩(wěn)定的國際儲備貨幣,從而避免主權信用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內在缺陷。周小川還建議應該擴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“特別提款權”,以取代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。
《時代》雜志認為,周小川領導的中國人民銀行,地位與美聯儲一樣,對國際市場有非常大的影響力?!稌r代》還引用業(yè)內人士的話說,周小川“聰明好學,且說話坦率”。
在當年12月,美國《外交政策》雜志選出本年度100名思想者,周小川因為“警醒國際不應再倚賴美元”列第9名。雜志評論說,周小川在3月大膽提出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取代美元作為儲備貨幣,加上他對美國經濟政策的批評,顯示中國政府對自身經濟方針信心日增。
2011年周小川滿載而歸,國際金融領域權威雜志《歐洲貨幣》把2011年度全球最佳央行行長授予了周小川?!陡2妓埂芬荒暌欢鹊娜驒鄤萑宋锇裰校苄〈ㄅ旁谌驒鄤萑宋锇竦?5位。
可惜的是,《環(huán)球金融(Global Finance)》評出的2012年全球十大央行行長,周小川未能入選,他的評定級別為“B-”,比2011年降了半級。
利率改革成遺憾
2012年11月,周小川在在財新峰會上發(fā)表演講,題目是《新世紀中國貨幣政策的十個特點》,被普遍認為是他就任央行行長10年的總結。
周小川表示,中國經濟在轉軌過程中還是普遍存在“過熱沖動”,需要始終強調防范通脹。另外,中國貨幣政策采取了多目標制,這些目標包括保持低通貨膨脹、推動經濟合理增長、保持較為充分的就業(yè)和維護國際收支平衡。第三是高度重視金融機構的健康化,強調在線恢復和緊急救助。
另外,貨幣政策的手段上,從有計劃經濟色彩的手段逐步轉向更加市場化的手段,這是周小川總結的第四個特征。
周小川也提到了匯率市場化和利率市場化。周小川將中國貨幣政策第六個特征歸納為:階段性的國際收支雙順差,兩個順差并行時間比較長,市場流動性明顯過剩,同時帶來了通貨膨脹的壓力。“因此很多年來,我們很多學者密切關注如何做好流動性對沖的問題。”
對于第七個特點,周小川認為是率先啟動宏觀審慎政策框架,豐富了貨幣政策的工具箱。“我們也可以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,在逆周期調節(jié)過程中使用一些和中國經濟特點有關的指標和調控工具,總的精神是和宏觀審慎調控是一樣的。”
周小川對自己金融危機時期的工作總結為:“應對本輪國際金融危機,貨幣政策快速反應、力度充分、適時退出。”
最后一點,周小川提出不斷測算產出缺口、潛在增長能力和供求結構匹配性。他說:“我們部分價格存在著扭曲,存在著傳統(tǒng)計劃經濟留下來的一些影響,還存在總供給總需求結構上的失配,因此需要在這種條件下來衡量產出缺口,再根據情況的變量一起來更好地指導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執(zhí)行。”
縱觀周小川這10年的央行行長生涯,利率市場化改革尚未完成,或許是他的一大遺憾。事實上,很多事情也超越了他這個央行行長的掌控。利率決策的自由度從始至終都困擾著央行。在2012年博鰲亞洲論壇上,周小川在回答“如何看待應該下調貸款利率的建議”時坦言,“我對這一塊的評價不一定合適。首先我表示一條,我們鼓勵各種研究機構、經濟學家都參與政策討論,提出各種評價,提出各種建議,這對貨幣政策的形成有好處,對改革開放也有好處。”
“貨幣超發(fā)”引發(fā)爭議
當然,對于周小川和他領導的央行,質疑的聲音也有不少,其中引發(fā)最大爭議的莫過于人民幣的發(fā)行量。數據顯示,2012年M2廣義貨幣總量逼近100萬億大關, 2002年周小川剛剛接任央行行長時,這個數字僅為18.3萬億元。十年時間,中國的貨幣總量翻了5倍,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,中國的貨幣量增速更加驚人。由此也引發(fā)了激烈的社會討論:如此高速人民幣增量會不會引發(fā)嚴重的通貨膨脹?
2011年3月18日周小川在中國人民銀行第69次學術講座上發(fā)表講話《中央銀行治理研究:議題與要點》。其中就談到大家熱議的“貨幣超發(fā)”問題。針對近年時常有人提出中國“貨幣超發(fā)”這一概念,并將它解釋為物價上漲的主要原因,周小川提出了不同看法。
周小川指出,在中國,“貨幣超發(fā)”這個說法,接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所謂“非經濟發(fā)行”的概念。非經濟發(fā)行指超過實體經濟需要量的貨幣供應,經濟發(fā)行則指貨幣供應量正好符合實體經濟需求。由于過去中國所統(tǒng)計的實體經濟只涵蓋物質部門,不包括服務業(yè),所以,隨著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及經濟快速發(fā)展,貨幣供應量很快就超過當時統(tǒng)計口徑的“實體經濟”的需要,表現為超經濟發(fā)行,即所謂“貨幣超發(fā)”。但實際上,貨幣供應不僅是滿足實物經濟的需要,還需滿足服務業(yè)及金融市場的需要。
周小川還指出,由于多數研究和實證檢驗證明,調控貨幣供應量與中央銀行保持物價穩(wěn)定的目標之間并無必然聯系,貨幣供應量這個指標,在西方學術界基本上已被棄用。
在去年年底的財新峰會上,周小川回顧金融危機時的舉措說,“大力度地防范危機的這種調控,我們說凡藥三分毒,吃藥肯定有一點副作用,為了防止后面副作用的展現,我們要強調適時退出。大家看到中國成功應對了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,中國率先復蘇,而且復蘇是相當強勁,但是在復蘇后期有通貨膨脹抬頭、CPI增長的這種反應。但總體來講,中國適時將貨幣政策回調為中性或者回調為正常的貨幣政策,總的來講行動還是比較快。”
周小川并不諱言當時的貨幣政策有滯后性,“我現在回顧起來,如果能夠再做快一點,也許更好一點?,F在可以說,當時爭論是非常激烈的,關鍵在于前瞻性判斷并不容易,就會有很多爭論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