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混成股神了為何還要找工作
作 者:劉黎平 來 源:大洋網(wǎng)-廣州日報發(fā)表日期:2013-03-22
要攢夠多少財富才能取得財物自由?
不少奔波職場的朋友,心中都曾幻想盡快取得財務(wù)上的自由,以此換取空間上、行動上的自由,今天去馬爾代夫沖沖浪,明天去阿爾卑斯爬爬山,想行則行,欲止則止,一切行動都可以跟著感覺走。而如今,職場的不少朋友,包括老劉我在內(nèi),都是一切感覺跟著行動走。
如果你只是一個普通職場人,靠薪水來提前取得以上自由,傻子都知道不行,得靠在資本市場上搏殺。而在資本市場短時間換取巨額財富,談何容易?
雖然不容易,但這樣的成功人士確實也有。手里有令普通職場人艷羨的財富,不用工作也不愁生存,那么,他們真的就完全在馬爾代夫沖浪,在阿爾卑斯爬山嗎?
案例:
抱著財富享受休閑 兩三年后又想回職場
李先生今年四十多歲,正值壯年,但是,按照他的財富而論,他可以提前退休了,他自己也是這樣設(shè)計人生的。
他是新中國第一代股民,上個世紀九十年代,還是某事業(yè)單位員工的他,借錢殺入股市,也交過學費,也吃過教訓,結(jié)果大虧,弄得他的財物和家庭都差點破產(chǎn)。然而,李先生在資本市場越殺越猛,一轉(zhuǎn)身再度進入。
上世紀末賺第一桶金
終于,在1999年的牛市當中,他踏準了節(jié)拍,賺得了第一桶金。大虧大賺的經(jīng)歷,將他歷練成“股市之狐”,能比較準確地判斷行情。
李先生在2001年的大熊市當中,他憑借老辣的手法,避免了損失,然后一路操作到2005年,他在股市上賺取的財富更上一層樓。有不少股民在熊市虧,在牛市也虧,所謂漲了指數(shù)不漲收益,李先生卻能熊市也賺,牛市更賺,每次都能取得超越指數(shù)的收益。
到2005年,李先生已經(jīng)儲備足了過休閑人生的資金。具體數(shù)額當然沒有透露,但手頭有豪宅,當然,不用按揭;還有兩臺不錯的小車。還有一些股票和理財產(chǎn)品,資本保值沒大問題。
李先生到了一種天高云淡、行止自如的人生境界,于是,他辭職了,他按照自己的設(shè)計去過休閑人生,從2005年到2008年,他什么工作也沒做,一直處于休閑狀態(tài)。
不少職場人尋求的不是職場過程,而是職場終點。然而,就好像泡澡是一種享受,但是泡得久了,水也涼了,皮膚也起皺了。李先生在休閑人生的“大澡盆”里泡了兩三年,忽然覺得空虛,疲乏,無聊,“不做老大好久了”的寂寥感涌上心頭,于是,他決定還是找一份工作。
再回職場,還是做回老本行,他有過在證券市場做營業(yè)部老總的經(jīng)歷,而且雖然離開職場兩三年,但人脈始終在那里,雖然不增,但至少沒減,王者歸來,還是挺受歡迎的,他很順利地當了一家證券公司的投資部總管。待遇還不錯,年薪五十多萬元,公司配車。
然而,雖然不再感到無聊,卻感覺不自在了。
再回職場已不適應(yīng)
首先,不能亂講話,過去可以隨意在外面上上課,傳授資本市場知識和炒股心得,如今,身處敏感位置,不能隨意在外面?zhèn)鹘?jīng)布道了,否則就會涉嫌泄露市場機密。接著,替人工作畢竟不是替自己賺錢,過去是賺自己的錢,讓別人去說吧;如今工作做得太突出,或者會招人妒忌。
還有一件尷尬事,他每天坐公司配給的車去上班,同事會笑話:“股神,你賺那么多錢還坐公司的車啊?”
為了避嫌疑,就坐自己的車,結(jié)果有一天早上,他和老板同時到達公司,兩人的車很顯眼地停一塊,結(jié)果,他的那輛“高富帥”車一下就把老板的車比下去了,老板酸酸地一笑。那笑容,讓他有點不安。他在股市上的智慧在人事上,似乎不太夠用。
再度回到職場,渾身不自在,然而,李先生還是愿意在這樣的職場待著,不愿意再過沖浪爬山的休閑人生,為什么?
驚醒:
離開的風險比加入的風險更高
大多數(shù)職場人追求的就是李先生這種財務(wù)境界,萬一待得不爽,可以灑脫地去過休閑人生。然而,李先生已經(jīng)到了這個地步,為什么還要坐在一大堆尷尬上不走呢?
李先生說,他是靠資本市場積累財富的,他很怕他如果太長時間離開這個市場,或者說這個戰(zhàn)場,到時候就會對其陌生。對于一個炒股人來說,最危險的事情莫過于對市場陌生。因此,他待在證券公司投資者總管的位置上,至少還能天天看著市場,保持眼熟的境界。
“我是歌手”的職場心態(tài)
這讓我想起最近股神巴菲特致股東的一封信,他在信里說:“與加入游戲的風險相比,離開游戲的風險更高。”在職場上,最大的風險就是離開。導致李先生回到職場的不是無聊感,而是危機感。由此可見,處在巔峰狀態(tài)的職場人,未必就是最有安全感的一群人,他們照樣有職場危機感。李先生的故事讓我想到最近一個很熱的電視節(jié)目:“我是歌手。”這個節(jié)目,我只零星看過,但有一個鏡頭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。天后級歌手辛曉琪在去賽場的路上喃喃自語:“去還是不去呢?我難道是這么一個沒有勇氣的人?”然而,她還是來到了賽場,同時,“北方狼”齊秦那滿臉緊張的神態(tài)也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。
像辛曉琪、齊秦這樣巔峰級別的高手,有固定的粉絲群,有足夠的財富,生活已經(jīng)到了很隨意的地步。為什么他們也要回到這可能讓自己出乖丟丑的職場呢?我想,還是危機感使然。自己坐在天王天后的位子上,時間久了,可能會對職場生態(tài)陌生,到時候天下易主,你還懵懂不知。所以,巔峰級歌手還是樂意以新人的姿態(tài)積極介入職場,增強自己的職場生命力。
所以,我們普通職場人所謂賺足財富,就一蹴而就到休閑人生的境界,恐怕不太現(xiàn)實。
感悟:
人生境界不能止于財物自由
我由此有個感悟:李先生重回職場,還不光是危機感使然,李先生可能沒有意識到,他的職場人生已經(jīng)趨向升華的地步。再回江湖,他不像《英雄本色》里的小馬哥所說:“我今天回來是要奪回我應(yīng)該有的一切。”而是一種要做事業(yè)的沖動,一種要開心玩市場游戲的欲望。
使命感最高
例如巴菲特,他自己所賺取的財富,根本可以讓他舒舒服服過幾輩子,然而,他沒有退出江湖,哪怕抱著重恙,哪怕冒著被人嘲笑投資大失水準的風險,他也還要繼續(xù)工作,不是無聊使然,不是危機感使然,而是使命感使然。他離開,會很休閑,但是他的理念得不到施展,所以他深有感觸地說:“與加入游戲的風險相比,離開游戲的風險更高。”不能施展抱負,也是一種風險。
中國資本市場的傳奇人物王亞偉、江作良等,若論生存的財富,應(yīng)該已經(jīng)綽綽有余,為什么這些離開公募,繼續(xù)做私募,可能是因為使命感使然,他們自己打造成熟的理念不只是用在自己身上,也要運用在資本市場上,實現(xiàn)自己的一種抱負,而私募更有可能讓他們施展手腳。例如一位頗有名氣的基金經(jīng)理說:他最大的樂趣不在于在市場上賺多少錢,而是在替客戶操作的過程中,發(fā)現(xiàn)自己心儀的量化增長模式一次次地應(yīng)驗,同時,他可以不斷地修正提高這套量化增長模式,像科學家做實驗?zāi)前阌信d趣。
因此,爭取財物自由不是職場人生的最高境界,人的自由有健康自由、人身自由、財富自由,而比這個更高的是精神自由,而精神自由在于它對社會的介入和參與。愿以此與廣大職場朋友共勉。